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,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,责任重于泰山。通江县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核心区域,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贫困面大、贫困程度深、返贫现象突出。近年来,通江认真贯彻中央、省委、市委重大战略部署,坚持以扶贫攻坚为统揽,以城乡统筹为路径,以富民增收为核心,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。全县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8.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9.4万人,贫困发生率从29.8%下降到14.7%,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
一、注重层层传导压力,压实扶贫责任。只有真正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、扛在肩上,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。一是强化党政领导责任。严格实行领导干部扶贫攻坚“一岗双责”,扶贫攻坚党政“一把手”负总责,层层传导压力。按照目标、任务、资金、权责“四到位”要求,县上负责组织动员、规划统筹、进度安排、目标确定、资金使用、人力调配、考核问责、信息统计等工作;乡镇、村负责精准识别、建档立卡、信息公开及反馈等工作,组织带领群众实施扶贫项目,按时向上级党委报告工作进展情况;县扶贫开发和移民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大问题,制订年度安排计划、开展总体评估,形成上下贯通、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。二是落实干部帮扶责任。完善县级领导联系乡镇、部门挂包贫困村、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制度,持续深入开展“万名干部进村·精准扶贫到户”“转作风·惠民生”“挂包驻帮”等活动,全县1.2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524个村,抽派157个驻村工作队、从优选派157名“第一书记”入驻贫困村,当好宣传、规划、指导、协调、组织、信息、济困、监督“八大员”。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办法。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绩效考核,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和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,对年度任务完不成的乡镇和部门实行“一票否决”。县委、县政府组建联合督查考核组,年终逐项督查考核,全面公开公示,接受群众监督,对提前脱贫“摘帽”的,原定扶持政策不变,投入力度不减,并给予表彰奖励、提拔重用;对不能按期“摘帽”的,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。
二、注重整合多方财力,汇聚扶贫力量。资金不足是制约扶贫攻坚的最大难题。我们积极整合行政机关、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,有效发挥党政、群众、银行、社会、市场职能,着力从政策机制层面破解“钱从哪里来”的问题。一是增加政府投入。政府在扶贫攻坚中起着主导作用。一方面,我县强化政策投入基础工作,科学编制规划、做好项目储备申报,积极汇报对接,最大程度争取中央、省、市对我县政策、项目支持和一般转移支付力度。另一方面,精打细算,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扶贫攻坚这个刀刃上,将每年县级新增财力的60%、一般预算收入的35%、涉农部门项目资金55%以上统筹用于扶贫开发,同时按照“资金渠道不变、隶属关系不变、资金用途不变”的原则,整合住建、交通、国土等项目资金投入扶贫开发。二是激发群众投入。针对农村大量山林、土地、农房等资产大量闲置的现状,我县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,大力实施农地资源、农房资源、林木资源、人力资源、农村闲钱、集体资产“六个盘活”,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机制,实现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资本。目前,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5.2万亩、林地45.6万亩,抵押融资贷款超过10亿元。三是创新金融投入。长期以来,银行“缺钱放”“不敢放”,群众“贷款贵”“贷款难”等问题困扰着农村发展,我县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模式,组织金融服务机构为农户量身定做“扶贫小额贷”“特色产业贷”“扶贫搬迁贷”“巴山新居贷”等产品,政府建立扶贫贷款贴息基金给予贴息。目前已授信“扶贫小额贷”6.4亿元,落实“扶贫搬迁贷”8亿元,累计发放“特色产业贷”近2亿元、“巴山新居贷”近4亿元。四是吸引市场投入。推进扶贫开发,必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。我县制定“负面清单”“权力清单”“责任清单”,清单以外的一律交给市场。对有收益的竞争领域的扶贫事项、项目,放宽准入条件,减少审批层级,公开公平地吸引民间资金进入;对投资回收周期长的扶贫项目,通过特许经营、PPP模式等,吸引社会资本投入;对没有回报或回报率低的公益性扶贫项目,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吸引民间投资。同时大力实行集中办、定点办、上门办、预约办和强跟踪的“四办一跟踪”机制,为市场、企业、群众提供便利周到服务。五是引导社会投入。社会资源是支持扶贫开发的重要补充。我县着力建立健全社会扶贫公益平台,积极开展“结对认亲,爱心帮扶”“扶贫助学千人工程”等活动,引导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、志愿服务、助学助医、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。目前,已累计吸引社会扶贫投入4亿元。
三、注重增强发展实力,夯实扶贫基础。通江呈“三山夹两谷”地形,群众生产、出行、上学、就医、居住等条件落后,加快基础建设、打破区位劣势制约尤为迫切。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。行通畅路、饮安全水、用放心电等是山区群众最为关心的基本民生问题,我们争取2条高速公路过境通江,打通出境大通道,大规模实施县乡村道路升级改造,全县70%的村通硬化路;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246处,解决了农村2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;实施国土整理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,改土30余万亩,新增建设用地1500亩;基本实现城乡供电质量、价格、服务均等化,所有行政村通信网络全覆盖,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。二是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。群众“上好学”“看好病”,享受城乡同质的公共服务,才有较高的“幸福指数”。全县教育上近年累计投资近10亿元,实施建设名校、培养名师、塑造名生“三名工程”,充实师资力量1300多名,健全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,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。医疗卫生上累计投资近13亿元,大力实施城乡医院建设和医疗人才培育,所有贫困村均建成了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,同时组织专家全面开展重大疾病筛查救治工作,实现了群众小病不出村、大病基本不出县。三是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。通江有近12.08万人生活在北部高寒山区、洪水淹没威胁区、地质灾害区,居住生活环境恶劣。我们按照产业园区、新型社区、田园景区“三区同建”思路,坚持新建、改造和保护相结合,分类分片推进巴山新居建设。对改不起、建不起房的特困户、贫困残疾人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和直接提供保障性住房。目前,全县建成18个中心村、320个聚居点,改造农村土坯房、危旧房3.1万户,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安全、舒适居住问题。
四、注重挖掘资源潜力,做强扶贫支撑。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“硬支撑”,必须紧紧扭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任务,抓好抓实生产就业扶贫。一是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,大力发展特色农业。通江是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,我们坚持走生态支撑、绿色崛起之路,围绕以通江银耳为品牌的食用菌,以富硒为特色的茶叶和中药材,以空山核桃为主的干果,以青峪猪、空山黄牛、山地梅花鸡、诺水大鲵为代表的生态养殖业等综合产值“400亿”产业目标,因地制宜、长短结合,分片发展特色产业,实现了家家有项目、户户有产业。采取“龙头企业+专业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等经营模式,实行“参股合作、价格保底、利益返还、流转佣工”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,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大户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带动了全县近15万农民增收致富。二是利用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,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。通江历史文化厚重、红色文化灿烂、自然风光优美,素有“一府三乡”(川陕苏区首府、中国红军之乡、中国银耳之乡、中国溶洞之乡)的美誉。我们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,高起点、高水平规划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,着眼于养身、养生、养性、养心,积极发展观光农业、康养产业,策划了“中国通江银耳节”“全国洞穴学术会议”等主题活动,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。已成功创建2个国家AAAA级景区和大批乡村旅游综合体,带动了全县3万群众增收。三是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,大力发展劳务经济。我们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,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,将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全县常年输出外出务工人员近20万人,实现劳务收入40亿元以上。大力实施“回引”工程,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、发展特色产业,力争每乡至少有1家回乡企业、2-3名创业能人。设立了创业发展专项资金、特色产业发展奖励资金、小额贷款担保资金,建立了对企业支持力度与吸纳贫困户就业人数相挂钩的激励政策,让更多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。
五、注重激发群众活力,强化扶贫主体。要实现脱贫奔康,必须帮助群众发挥主体作用,通过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改变贫困面貌,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。一是强化志向扶持,增强发展信心。在实施文化惠民扶贫、教育扶贫、医疗卫生扶贫过程中,深入细致做好进村入户宣传、动员、疏导、解释工作,最大限度地启发民智、开发民力、建立民主、改善民生,让他们彻底摆脱安于贫困的宿命心理、面对困境的悲观心态、等靠要的惰性思想,提振他们兴家立业、致富奔康的信心,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。二是强化技能扶持,提高致富能力。大力实施农村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培训计划,免费对贫困家庭劳动力集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、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。积极开展定向、定岗、订单培训,实现学校培养与产业、企业需求无缝对接,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平台,努力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。每年集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万余人次,确保每乡1名产业领头人,每村1名致富带动人,每户1名技术明白人。三是强化素质扶持,形成文明新风。民风正则百业兴。我们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深入基层、社区、院户开展理想信念、发展形势、民主法治、“四德”教育等“四项宣讲”;健全村规民约,推进村级民主治理;积极开展最美通江人、文明新村、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;广泛开展“法律七进”等普法教育,让广大贫困群众学法、懂法、守法,形成良好社会风气。
六、注重定向精准发力,突出扶贫实效。实现同步全面小康,必须瞄准最贫困的地区、最贫困的人、最急需解决的问题,实施精准“滴灌”。一是精准识别。严格识别程序,重点把好摸底调查、群众评议、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审查、乡镇审核公示、社会监督五道关,准确掌握贫困户人口、住房、收入、教育、技能、致贫原因等详细情况,把识别权交给群众,确保对象真实精准。二是精准管理。群众、村社干部、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全员参与扶贫过程管理,建好贫困户动态管理台账、脱贫规划发展台账、干部和部门帮扶工作台账、个性扶贫项目台账、扶贫资金使用台账,做到各项管理无缝对接、政策执行及时到位,将扶贫各项政策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、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。三是精准施策。坚持因片施策、因村施策、因户施策,实施差异化扶贫开发政策,按照“缺什么补什么”原则,因片因村因户编制年度发展规划和脱贫致富方案。对精准识别的贫困户按照干部帮扶到户、措施规划到户、项目覆盖到户、技能培训到户、进退监管到户的“五到户”要求,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、移民搬迁安置一批、低保政策兜底一批、医疗救助扶持一批、灾后重建帮扶一批的“五个一批”办法实施政策性扶贫,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。
通江的扶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贫困面大、贫困程度深依然是我们最大的县情,扶贫开发任重道远。我们决心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省委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发扬“红军精神”,努力改变贫困面貌,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。